English

兴趣:相伴一生的追求

2000-06-28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能在10岁的时候便拥有自己的实验室,这样的女孩恐怕并不多见,多萝西·霍奇金就是她们中的一位。10岁那年,她迷上了化学,而这种兴趣引领她踏上了成功之路:40多年后的1964年,这位英国女科学家由于“用X射线衍射方法研究青霉素和维生素B12等的分子结构取得成功”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成为获此殊荣的不多的几位女科学家之一。

在谈到女科学家的时候,人们多半会给予不同的关注,比如认为她们在以完全不同的方式从事科学研究,或者她们所从事的是不同的科学。不过在读过Ferry所著的《多萝西·霍奇金的一生》之后,持有上述观点的人将会感到失望。长时间的工作、艰辛的探索,为了获得成功,多萝西所付出的和其他研究者其实并无二致;不仅如此,她的常被赞誉者们称为“女性直觉”的敏锐洞察力也并非由与生俱来的染色体所致,而是缘自那些埋头于模型、数字和图表的岁月。当然,所有这一切都与兴趣有关。

1910年5月12日,多萝西生于开罗。她的父亲是一位考古学家,其时正服务于当地的殖民地教育机构,此后不久又去了苏丹。在1926年退休之后,他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考古工作中。多萝西的母亲是一位出色的植物学家,她曾利用闲暇时间为苏丹植物志绘制了插图。

童年时代的多萝西和她的妹妹们生活在英国,因此很少能见到她们的父母。但父母们并未因此而疏于对女儿的教育,恰恰相反,他们总是想出各种办法来鼓励女儿对于科学的兴趣。1928年,18岁的多萝西如愿进入牛津大学萨莫维尔学院学习;也是在这一年,多萝西的父亲在非洲挖出了一座地下古教堂遗址,多萝西于是利用升学前的这一段时间来到非洲给父亲帮忙──对发掘出来的玻璃镶嵌物进行整理。非洲大陆悠远神奇的文化是如此深刻地感染着年轻的多萝西,以致她曾一度想要放弃化学而改学考古;而那些精美的镶嵌物则使她萌生了对结晶学的爱好。在参加了几次结晶学课程并听取了友人的建议之后,她为自己的未来做出了决定。

1932年,经由父母的朋友、化学家约瑟夫介绍,已在专业上小有名气的多萝西来到剑桥大学J·D·贝尔纳教授的结晶学实验室工作。当时,贝尔纳教授正在着手用X射线对甾醇类物质进行研究,这正好同多萝西的目标吻合,因此尽管她在这里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但在实验室中却是如鱼得水。据多萝西自己日后回忆,她在此后开展的那些工作几乎没有一项不是从她与贝尔纳教授一同研究晶体时便开始的。而贝尔纳教授在实验室里所努力营造的宽松的气氛不仅使多萝西得到了良好的发展,而且也成为她后来建立自己的实验室时所参照的模式。

由于在贝尔纳实验室的出色工作,多萝西于1934年回到母校萨莫维尔学院任职。这所学院的负责人MargeryFry是多萝西父母的朋友,早在多萝西的读书年代,Fry就曾给了她不少帮助,而Fry的堂兄弟托马斯·霍奇金也在日后成为多萝西的丈夫。不过,托马斯在很远的地方工作,这意味着他的妻子和孩子们难得见他一面。他曾在牛津工作过几年,但在与校方发生了意见冲突后,他得到了一份加纳的工作,又一次远离了家。这当然会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但也使多萝西可以把更多时间放在实验室。

多萝西的科学工作大多与兴趣有关,这一次也不例外。她被那些对生命极为重要的物质强烈吸引。作为首批运用物理方法对此开展研究的科学家之一,其中的艰苦自不必说,但探求未知世界的渴望却让她始终执著地坚守在这个开拓性的领域。1949年,多萝西采用X射线衍射方法并利用计算机成功测定青霉素的分子结构,八年后的1957年实现了青霉素的全合成,这一成就被认为标志着化学迈进结晶学的新时代。1956年,她又和同事成功测定生物学中重要的物质维生素B12的晶体结构。当这些物质的结构在执著的目光凝视下变得日渐清晰的时候,多萝西确信自己走到了诺贝尔奖的身边,但时间却一年年滑过,她的心情也随之变得糟糕起来。直到1964年,诺贝尔化学奖终于姗姗而至,此时的多萝西正在加纳同托马斯在一起。

实验室中的工作难免枯燥,但Ferry将她的主人公放进了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讲述,从而为该书赋予了新的内容。同时,作者对于历史背景的关注也使我们得以看到,在多萝西的实验室,有许多女科学家与她并肩工作,与大多数科学家一样,她们做出了有益的贡献而默默无闻。十分遗憾的是,她们的名字在本书的索引中是排在她们的丈夫之下,而在大多数时候丈夫们的出场往往相当晚。尽管如此,Ferry的作品仍不失为一部好看的传记,读者将从中找到某个特定时代的影子,也将了解兴趣与执著是如何让一个普通的女孩最终变得不那么普通。

(《多萝西·霍奇金的一生》(DorothyHodgkin:ALife)作者:GeorginaFerry精装本423页2000年6月第一版出版者:ColdSpringHarborLaboratoryPressISBN:0879695900)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